一杯水的哲学:悟得透做不到所以烦忧

作者: 日期:2025-09-16

催眠,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是带有神奇甚至魔幻色彩的“舶来品”,而在我眼里,催眠不专属于西方,我选择认知催眠疗法作为悦安然的主导干预技术,是因为催眠暗合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大智慧,可谓暗合道妙。

 

 

 

一杯水的哲学

 

一起在想象中做个实验吧……

 

想象你面前有一杯清水,

想象把这杯水放在桌面上,杯里的水很清澈,

接着,想象用手端起杯子,并往水里放一些沙土,

原本清澈的水,开始变得浑浊,

试问,如果想让杯里的水恢复清澈,你会怎么办?

相信你肯定不会剧烈的摇晃杯子,

因为显然,那样会让水看上去更浑浊,

你会试着尽量让手中的杯子保持平稳,甚至把杯子放回到桌面上,

让水平静下来,沙土会慢慢沉底,

水开始变得清澈起来……

 

那杯清水开始在桌面上的样子,很像是心性原本的状态,清明,恬静。而放进水中的沙土就像是我们遇到的烦恼,烦恼将原本清明恬静的心搅浑了。事实上,杯子就相当于我们的身体,被烦恼搅动的自己,会变得焦虑、难过、烦躁、恐慌……杯子如果剧烈的震动着,杯中水变得越来越浑浊。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像对待这杯水一样,让自己安静下来,烦恼的沙土自然会静静的沉淀,我们的心也会慢慢恢复平静。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况且,人不是杯子,有清理疗愈的能力,烦恼的沙土会随着人的清理而排出,随着人们静心能力的提升,心性会重新回到清明恬静的状态。

 

所以,我们看到古今中外很多的修身养性方法,都有个共通的地方——让人安静下来。瑜伽冥想、内观、打坐守念、禅修……修身养性中得大智慧,都离不开一个“静”字。《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很好的论述了“安静”之道,告诉我们如何安静下来,安静下来如何得大智慧。

 

前面的实验,就是“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一个缩影,想要让被烦恼搅浑了的水恢复清澈,首先要知道水杯越平稳,沙土才越容易沉淀。同样当我们让被各种境遇烦恼扰乱的心定下来,心性才能回归平静,慢慢的那些焦虑、抑郁、恐慌的情绪过去,心静下来,心安了,才能有虑的能力。

 

 

一个静字,却没那么容易

 

看虑的繁体“慮”,我们更容易理解,仿佛有一只老虎在旁边伺机而动,人在这种状态中思考问题的速度、深度、宽度是会非常不同的,“慮”是会调动所有的生命力,这样“得”到的答案,跟我们在各种繁杂事务和情绪纠葛中,心猿意马随便想想得出的答案必然不同。

 

道理似乎挺容易理解,但要想做到一个“静”字,却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可惜的是,人们即使知道了这个解决身心困扰的道理,想要按照“七证”的方法修养身心,也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其中最大的困难是,定力不足,安静不下来。

 

同样,在前面提到的修身养性的方法中,很难做到的也同样是一个“静”字。而这恰恰,是我们在催眠中看到的闪光之处。催眠的妙处就在于可以在催眠师的引导下,进入一种非常安静的状态,脑子放空,身体放松,仿佛整个世界都停下来的样子。而催眠本身就是一种训练,让人在想要放松,想要安静下来的时候,拥有能放松,能安静下来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会随着催眠训练不断提升。

 

“催眠”在国际心理学界至今仍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而在我心中,催眠更像是提升“知、止、定、静、安、虑、得”能力的一项体验式训练,最让我为之倾倒的,远远不止于有效解决睡眠问题、情绪问题,而是催眠带来那份难能可贵的安静,和那份安静中能孕育激发出来的无限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