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期,我们都将介绍一篇发表于《心理科学进展》的名为《认知神经科学视角的催眠研究述评》的文章,文章认为,在最近的10年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和改善对催眠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功能影像技术的引入,为我们研究催眠打开了新的一页。大脑的成像技术可能用来阐明催眠的解剖学和功能学特征,探究催眠现象的神经机制。
我们分四期分别介绍催眠对感知觉、幻觉、思维以及注意力的作用。今天继感知觉和幻觉之后,我们接着来看看文中如何描述催眠与思维的关系。
催眠与思维
也许是受到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初听到催眠这个词,有的人会好奇中带有一丝警戒,生怕自己一旦被催眠会说出或者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这么想有没有道理呢?我们的回答是:的确有。我们支持每个人面对不了解的事物首先采取谨慎的态度,毕竟保护好自己是潜意识应当执行的功能,不过,在我们所采用的治疗性催眠中,情况和影视剧表演迥异,对普通人来说完全可以放心,一起来看看研究人员的说法吧:
“被催眠的人究竟是否可以独立思考是催眠与思维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大脑功能分裂理论认为被催眠的被试意识和下意识实现了分离,意识的功能被下意识所取代,被试完全接受催眠师的指令,失去自我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魏景汉,阎克乐,2008)。
然而被催眠者的表现却并非如此,虽然被催眠者在催眠状态中,其自主意愿降低,但是,当催眠师的指令威胁到被催眠者个人的人身安全及隐私或者违反社会道德时,被催眠者就会拒绝执行这些指令,也就是说,即使是在催眠状态中,被催眠者仍然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
这样看来,其实在催眠状态中,潜意识仍然忠诚地执行着保护和守卫的作用,即使意识不知道,我们的整个催眠过程依旧是在自己隐形卫兵的看护下进行的。
“对于负性幻视的研究也证实了“隐秘观察者”的存在,在催眠状态中,暗示被试前方没有任何东西,而事实上,被试的前方摆着一把椅子,然后问被试在前方看到了什么,被试口头上都报告什么也没有看到,但是,让被试站起来向前走,被试却会绕开椅子而不是撞在椅子上。这说明即使是处在催眠状态中,意识的“监控作用”仍然存在,被试可能仍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完全任由催眠师控制。”
最后,文章对催眠状态下的思维情况给出的结论是:“一旦发生了威胁到被催眠者个人的人身安全及隐私或者违反社会道德的事情时,被试的主意识就会重新占据主导位置,发挥“审查作用”,拒绝执行这些指令。”
可见,不只是历史不能盲信影视剧,生活里总有需要严肃认真的角度,尤其是关乎自己的思想和人生,在这些角度上,多用一分心多使一分力,也许就会有超出预期的收获,而很多时候蛮力和巧劲儿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找对角度。
安然睡眠管理祝您遇事常有灵思,凡事自如顺意。
时间管理学得再好,你也只关注了2/3的人生,因为睡眠占据着我们每个人近1/3的生命,而这常常被处于喧嚣都市中的你,忽略……“睡眠科研精览”栏目,为您精选睡眠科学顶级科研成果,伴您一起,关注完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