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上期我们谈到神经衰弱,说不定有些人已经因为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具有类似的症状开始怀疑是不是就是神经衰弱了。其实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神经衰弱,研究者有过分歧,而且发现和文化相关,这一期我们继续来看看一篇名为《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的神经衰弱与躯体化的跨文化分歧》的文章,了解一下中西方文化里对神经衰弱的看法差异。
神经衰弱在我们和别的国家都一样吗?差别在哪呢?
文章首先介绍,“神经衰弱作为疾病诊断单元在国际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中也是几经起伏,在现行的ICD-10,CCMD-3中神经衰弱仍然作为疾病诊断名称存在,而在美国,神经衰弱于1994年在DSM-4中被取消,只是将其作为与文化相关的综合症的一个例子,放在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目录下。”
“在现行的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中,神经衰弱(43.5)列于神经症(43)编码下,指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为特征,表现为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感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这些症状不是继发于躯体或脑的疾病,也不是其他任何精神障碍的一部分。”
“在现代西方尤其在美国,神经衰弱在精神病学文献经常等同于某种躯体形式障碍或是慢性疲劳综合症。神经衰弱的主要特征是持续和令人苦恼的’情感症状’主要包括烦恼、心情紧张、易激惹等;‘兴奋症状’如感到精神易兴奋,包括反复有不愉快的想法及易受刺激等,此二类或可称之为‘认知功能’的症状,再加上第二类‘脑力易疲劳’,如感到没有精神,自感脑子迟钝,注意不集中或不持久,记忆差,思考效率下降等症状,因此即使在不存在任何身体症状的情况下,也可诊断‘神经衰弱’。”
可见,在神经衰弱的命名地美国,通常把这认为是一种和文化相关的综合症,不需要有明显的身体不舒服。然而,在我国却不同,文章写到,“在当今精神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经常被中西方学者提到的相对于西方人而言中国人(或华人)的神经衰弱高诊断率,成为了中国人的高‘躯体化’现象的最有力的表现形式。”
“美国哈佛大学精神及人类学家Kleinman在1982年发表的有关湖南神经衰弱患者的文章中指出,该病是一种以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为基础的躯体化现象。这篇文章影响深远,然而在有意无意间,却使国外不少学者相信,中国以及其他亚洲人均习惯把内心的情绪症状呈现为外在的躯体症状,因而导致情绪障碍的患病及临床诊断明显低于西方人士。Kinzie和Leung更直指‘若要了解东南亚地区的精神病患者,就必须明白他们只会表现躯体症状这一基本概念’。
此外,在Kleinman所做的调查中,虽然神经衰弱患者很少直接抱怨心情低落等典型的精神症状。但是在他们的描述中,仍然使用了许多其他描述情绪的字眼,如‘闷’或‘烦’等。”
上面这段是什么意思呢?小编的理解就是在同样的情况下,我们中国人并不重视心情和心理状态的调整,只有出现了各种身体上的不舒服才意识到不太对劲了。甚至,小编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哪怕身体给出了已经小小警报,很多人都还觉得自己要坚持扛下去。也许这和我们小时候听过的口号“坚持就是胜利”有点异曲同工,不过,当坚持其实是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的时候,还是再仔细想想是不是值得吧。
古话说仓禀实而知礼节,礼节通常是为了尊重他人,那再往后怎样呢?我们又有没有尊重自己的心情和生活?常言道,世间不如意十之八九,可与人言者不过二三,闷在心里说不出来的,不如来催眠释放掉,安然睡眠管理敬候光临。
参考文献:汪新建,何伶俐.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的神经衰弱与躯体化跨文化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