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好,是因为你相信了这件事

作者: 日期:2025-09-16

导读

 

在陌生的环境里,尤其是头一晚,出现入睡慢、睡眠浅的现象,被叫做首夜效应。别小看了这个“首夜效应”,它是心理生理性失眠的重要诱因之一。一起来看看《心理生理性失眠患者首夜效应的研究》这篇文章,了解更多吧。

 

心理生理性失眠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失眠症,是一种因躯体紧张和预料妨碍睡眠的联想引起的失眠,这种预料联想可为内部感受或外部刺激引起,易受睡眠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在睡眠脑电图检查中存在明显的首夜效应。

 

该研究,从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觉醒次数、快眼动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等几方面来观察存在心理生理性失眠的人和睡眠健康的人,在首夜和次夜两个晚上睡眠的睡眠情况。结果发现:

 

1、失眠人群的“首夜效应”明显高于睡眠健康人群,表现为睡眠潜伏期更长,总睡眠时间更短,觉醒次数更多,睡眠效率更低。

 

2、睡眠健康人群次夜睡眠质量明显有好转,而失眠人群次夜睡眠质量更糟。

 

3、失眠人群对“睡不好”程度往往给出更糟的自我判断和评价。

 

01

 

越担心,越睡不着

 

该研究表明:心理生理性失眠是一种由于躯体紧张和预料妨碍睡眠的联想引起的失眠,这种预料联想可为内部感受或外部刺激引起。患者对入睡显著地过度关怀和条件性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失眠在所难免。

 

02

 

睡得不好,也许是夸大了感受

 

有研究发现,慢性失眠症患者有过分估计自己失眠的特点,本研究也显示心理生理性失眠症患者其自我评估睡眠与实际睡眠差异较大,说明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对睡眠评估的差异与其心理素质有关。

 

03

 

认定失眠有害,更容易失眠

 

也有报告指出,失眠症与正常人比较,存在较多地对睡眠的不合理信念,非功能性睡眠行为和夜间焦虑等问题。说明失眠症患者大多数表现为对失眠结果的扩大化,包括对身体健康、对白天的生理和心理功能方面的影响,认为失眠会给身体带来持久的实质性损害。

 

看来,睡眠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睡眠,尤其是偶尔的一次“没睡好”。过度的在意,过度的评价都只会让你更容易走上失眠的道路。“首夜效应”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由此相信了自己没睡好,继而相信了自己会睡不好。

 

参考文献:杜好瑞,赵洪祖,李冲,郑华等.《心理生理性失眠患者首夜效应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6)  

 

时间管理学得再好,你也只关注了2/3的人生,因为睡眠占据着我们每个人近1/3的生命,而这常常被处于喧嚣都市中的你,忽略……“睡眠科研精览”栏目,为您精选睡眠科学顶级科研成果,伴您一起,关注完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