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睡眠剥夺最早是个心理学研究睡眠机能的话题,但近些年,却正演变成管理层和HR需要关注,普通人需要了解的大课题。因为,睡眠剥夺正在严重影响职场人的工作效能和员工状态。接下来的两期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员工睡眠剥夺的损耗效应:组织管理研究的新主题》这篇文章,这一期我们先来了解睡眠剥夺哪些行业是高危区?到底什么情况算是出现了睡眠剥夺?起因是什么,又会有什么后果?下一期我们会继续深入探讨该如何对治。
首先,文章介绍说,“睡眠剥夺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于不同工作中,尤以医务工作者、驾驶员、夜班工人、军事人员以及跨国公司高管等一系列具有高负荷、轮班制与睡眠障碍等职业特征的领域较为常见。”
01
睡眠剥夺的定义
“美国睡眠基金会将睡眠剥夺认定为健康成年个体每天睡眠不足6~10小时的状况,而在组织管理研究中睡眠剥夺则被广泛认为是由个体睡眠时间不足而引起自身功能减弱的状态,其实际表现形式为睡眠时间不足或较短睡眠时间。”而且,“相较于个体因睡眠质量或时间不满意而被动形成的失眠,睡眠剥夺既可强调其以自愿或非自愿形式的缩短与限制睡眠时间,还可表示由其他睡眠障碍所引发的衰弱状态。”
02
睡眠剥夺有哪几种?
“根据剥夺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形式,其中急性睡眠剥夺一般表现为连续37小时保持觉醒后的状态,而慢性睡眠剥夺则为连续两周内每晚限制睡眠少于6小时的状态,其广泛存在于大多数职业且以轮班制员工最为典型。”
“根据剥夺时间的不同也可以分为全部与部分两种形式,全部睡眠剥夺指至少一夜缺失睡眠所引发的觉醒状态,而部分睡眠剥夺则由针对性间断或缩短睡眠时间所造成的状态,如1天内睡眠少于5小时。”
03
睡眠剥夺的后果
文章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分析说明了睡眠剥夺的后果,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1、生理视角
“睡眠剥夺严重消耗了大脑前额皮质所需的能量物质葡萄糖,并明显降低了该区域活动的新陈代谢率,进而使个体受此区域所控制的自我控制与执行等相关认知与行为功能严重受阻,由此造成个体生理机能的损耗效应;同时,这种控制个体自控能力的大脑区域可以由睡眠来补充葡萄糖,一旦睡眠不足就会处于葡萄糖匮乏的损耗状态。”
大家都能体会到自身新陈代谢率下降,会引起肥胖、皮肤衰老,其实大脑新陈代谢率下降,损失更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脑袋不灵光。
2、心理视角
自我调节资源理论及其相关的自我损耗理论是目前最为成熟的内在形成与作用机制理论。
自我调节资源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控制行为可以通过认知、情感与行为方面的策略来克服冲动、习惯而有意地掌控自我行为,这种调控行为需要消耗有限的自我调节资源并由其可用的资源总量来决定控制的成效。睡眠作为自我调节资源的重要恢复方式,使得睡眠剥夺会对应地以消耗个体有限的自我调节资源而维持觉醒状态,这种资源损耗过程会直接损害到个体在认知、情感与行为等方面的资源调控作用,进而引发个体产生相关的负面反应。”
自我调节资源理论,可以理解为我们人类的大脑就像电脑一样是有内存容量限制的,睡眠,是我们清除内存垃圾,恢复内存容量的自带功能,但如果睡眠不足,则会使内存空间不足,以至于无法良好的进行认知、情感与行为等功能运行。
“在自我调节资源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损耗理论,则进一步聚焦于睡眠剥夺在特定资源损耗状态下的一系列心理与行为等后效。睡眠剥夺使个体自我控制所依赖的心理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损耗后,这种暂时性的资源衰竭状态便会造成其自控能力不足与自我控制失败,由此会通过破坏个体的认知与情绪等不同控制路径而影响到自身后续的状态与行为结果。”
此外,从情绪管理角度来说,“睡眠剥夺可以增强个体的负面情感体验或降低积极情感体验,即破坏其情感调节能力。因而,睡眠剥夺的个体更容易由此做出负面的情绪化反应结果。”看来,睡得少、睡不好会心情差是又一次被科研证实的。
可见,睡眠剥夺其实并不只在谍战片的拷问里出现,很多行业都存在的倒班和持续加班也可能达到睡眠剥夺的程度,结果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别说是为工作这样需要费心费力的任务,人到中年哪怕通宵聚会一次第二天都可能头重脚轻犯迷糊,所以我们觉得好好爱护身体和睡眠是最负责任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如果您恰好夜深还在刷微信,我们提醒您赶紧放下手机去睡个好觉,明天精神满满好气色。
参考文献:史健,龙立荣 .员工睡眠剥夺的损耗效应:组织管理研究的新主题〔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