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高考,我就大脑空白,看不下书,也睡不着觉怎么办?”
“如果我发挥不好,考不上理想的学校怎么办?”
“期末考试,考前总想上厕所怎么办?”
“如果考不好,让爸妈和老师失望,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压力面前,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象考试失利的场景,从而产生巨大的焦虑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让孩子们从容不迫地备战中高考。
01
前方高能!孩子有这些表现,要提高警惕
经常听到有家长形容自家孩子“没心没肺”,但其实在学习这件事上,面对父母的期盼、更好的未来、同龄人的竞争,孩子们真心不容易,有时候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能失眠几晚,特别是在考前一段时间。
这个时候,家长除了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不给孩子增加有形无形的压力,也有必要了解一些考前焦虑的症状,方能及时作出判断并加以调整。
首先,比较明显的症状就是入睡困难、睡不安稳、早醒、食欲不振,所谓考前焦虑,其实是我们身体的紧张程度超出了应对考试所需的正常紧张水平。这个时候身体就会“亮起红灯”,考前睡不好,胃口也会变差。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满脑子都是对考试的担忧,看书、做题时难以静不下心来,会经常“走神儿”。此外,还有一些学生,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疯狂做题,做错的题要重做,做对的题目也不放心,这也可能是焦虑在作祟。还有一类学生,在焦虑前面,选择用逃避的方式,出现消极怠工、逃避学习的行为。
02
考前的焦虑感,从何而来?
通俗来说,凡是焦虑皆离不开担心“求而不得”,考前焦虑也不例外。
当“必须要考好”的主观愿望撞上“我可能会考砸”客观现实时,二者之间的不一致就会产生焦虑感。而越是想要消除、回避这种考砸的可能,焦虑就越会加重,因为考试结果并不是个体能完全能掌控的。考前焦虑就像一个皮球,越想要控制它,越会给它一个作用力,它就弹得越厉害。
情绪ABC理论认为,是信念而非激发事件导致了我们的情绪和行为结果。当我们的大脑被不合理的信念所占据的时候,更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产生种种难受的情绪、躯体反应。所以让学生产生焦虑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我们看待它的方式,比如很多人把高考看作唯一的出路,考砸了就意味着没有了未来……但现实显然并非如此。
当然,焦虑并非一无是处,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能成为我们好好学习的动力,也能让我们的大脑保持活跃和警醒,但是过度的紧张焦虑则会影响到我们的复习状态与临场发挥。
研究表明,焦虑的水平和学习成绩是呈倒u型曲线的。当焦虑水平过低动机过弱时,就不能有效地刺激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焦虑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上升,学习效率会逐渐提高。但当焦虑水平过高动机过强时,则表现为高度的焦虑和紧张,引起学习效率的降低。这一规律也被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面对考试前的焦虑情绪,我们需要适当做出调节,让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03
缓解考前焦虑,这3个方法值得一试
1、缓解焦虑,从呼吸开始
焦虑的人,常常会有胸闷的感觉,这是因为人在焦虑状态下,通常使用胸式呼吸,快速且表浅的胸式呼吸会使胸肌疲劳使得个体感觉疲惫,从而产生胸闷的感觉。另一方面,呼吸过快会让全身血管收紧,流入大脑的血液减少,大脑轻微缺氧后,伴随的就是头晕、记忆变差等症状的出现,而这也会加重焦虑的躯体感觉。
所以,要想缓解焦虑,第一步,我们可以尝试改变呼吸方式,比如腹式呼吸,在进行腹式呼吸的同时,可以让全身的肌肉进入一个较松弛的状态。
首先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舒服的坐下,收紧右胳膊的肌肉直到感受到肌肉在颤抖,坚持5秒后再放松,然后是左胳膊,重复之前的动作。用这个方法依次放松腿、腹部、肩膀、脖颈等身体各个部位,直到全身肌肉得到放松。
之后,可以开始调整自己的呼吸,与胸腔呼吸不同的是,腹式呼吸是伴随着腹部的起伏,在练习过程中,可以把手放在腹部,感受吸气时腹部向外鼓,呼气时腹部向内收缩。
专注当下的感受,让注意力聚焦在身体此刻的感受,可以把学业的烦恼都想象成天上的白云,你可以观察它们的形状、伸手去触摸它们,静静体会这种“我知道那些烦恼的存在,但却可以置身事外,不必着急回避或做出改变”的感觉,逐步与杂念和平共处。
2、深度睡眠,开启焦虑清扫模式
面对一摞摞试卷、练习册,很多人都会选择挑灯夜战,牺牲休息时间来学习,但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经过白天紧张的复习后,注意力水平不可避免地有所下降,这也是大脑需要休息的信号。此外,睡眠不足也会影响记忆力,导致出现“明明学了很久,怎么还是记不住的”自我怀疑。而研究证明,人在睡眠中,深度睡眠阶段是一种天然的焦虑缓解剂。
实验证实,夜间睡眠较深的人在第二天的焦虑感最低。在线调查证实,人们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能够可靠地预测他们第二天的焦虑程度。甚至可能只是睡眠质量的些微改变,也会影响到第二天的焦虑情绪波动。因此要想缓解焦虑,应该避免开夜车学习,养精蓄锐保证第二天的学习效率才是关键。
3、找个出口,焦虑宜疏不宜堵
心理学家比昂此前曾提出一个阿尔法功能模型:父母就像一个净化装置,消化孩子传递过来的无法承受的情感体验(贝塔元素),然后把可以承受的情感体验(阿尔法元素)传递给孩子,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我功能。在备考阶段,遇到自己无法独自消化的焦虑情绪,可以尝试向家人倾诉。
此外,研究显示,在考前写下关于考试的焦虑,可以有效提高考试成绩,缓解焦虑。这一方法,对那些习惯性考试焦虑的同学尤其有效。当你在复习阶段感到焦虑时,不如试着在一张纸上写下你所有的担心、焦虑的念头,比如“我担心记不住知识点”、“我害怕考不好”等等,试着把你所有的念头都表达出来。
“考前焦虑”不是洪水猛兽,有很多方法可以去调整,家长在关注分数的同时,也需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中高考无疑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关键节点,很多家长也不经意中陷入“关心则乱”的状态,如果你发现自己有急躁的情绪、焦虑的状态那就更需要及时积极的去做自我调整。毕竟,只有家长稳如泰山,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强大后盾,让孩子从容应对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