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明明拿在手里,却四处寻找;开会时听着同事汇报,大脑里出现的却是午饭要吃什么;老师在台上讲得起劲儿,孩子却听不进去……生活中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俗称“走神儿”。
我们每天都被大量信息包裹着,微信消息、新闻推送、网络游戏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占据我们的注意力,有限的大脑容量面对信息轰炸,需要一个“筛子”来避免大脑信息过载,而这个筛子就是大脑的注意机制。注意机制可以帮助大脑选择性地接收那些对生存至关重要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重要的信息。
那么,当我们明明很专心地在做一件事时,又为何会不由自主地走神呢?
01
专心工作学习时,为什么也会走神?
我们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正在认真看书时,突然想起一件有趣的事,于是拿起手机和朋友分享下,身体在当下,思维却神游到了过去或者未来,这种情况对学生来说尤为常见。
近20年来的脑科学研究发现,当你在清醒的时候,即使没有特定的事情做,大脑也是有基础活动并且在消耗能量的。大脑的不同功能由不同的神经网络来负责,负责视觉的视觉网路、听觉有听觉网络、专注力有注意力网络等。这些神经网络集中分布在大脑的某一区域或者分散在不同区域。
当人们安静地休息时,这些距离遥远的大脑区域会一起变得活跃;而当我们专注于某些任务时,注意力网络则会抑制默认网络的活动,使大脑把有限的认知资源集中于特定任务。大脑天生对变化的刺激十分敏感,而对固定不变的刺激会逐渐抑制,当我们试图长时间专注于同一个任务时,这个任务对大脑来说会逐渐变得不重要,我们就会不自觉地走神儿。
此外,由于大脑的注意机制更容易对新的刺激做出反应,所以当我们专心工作学习时,如果出现突发情况,也更容易占据我们的注意力。比如当你专心工作时,隔壁同事的手机突然响了,这个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看向同事的手机。
02
如何拯救我们的专注力?
曾有机构做过相关调研,仅有6%的中国职场人士表示对工作“很投入”,而美国职员全情投入工作的人数也只有不到30%。同样的问题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更是显著,许多孩子被诊断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导致学习困难,让家长十分焦虑。专注力可能已成为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心理资源之一,如何拯救我们的专注力呢?
01
时不时“换换脑子”,专注力更持久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科学家曾做过关于一项专注力的实验,研究中,实验参与者被分成了4组,需要完成一个重复的电脑任务,任务时长50分钟。
第一组需要不间断地完成任务;
第二组和第三组在实验开始前需要记住4个数字,并且被告知当他们在实验中看到这几个数字时,需要做出特定的反应。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组在做电脑任务的过程中确实看到了这些数字,并且做出了反应;第三组在做任务的过程中没有看到任何数字,所以也是不间断地完成了任务。
第四组在完成电脑任务的过程中看到了数字,但他们却在任务开始前被告知可以忽略这些数字。
结果发现,大部分实验参与者在完成电脑任务的50分钟内表现逐渐下降,唯独第二组的专注力从头到尾没有明显变化,这一组就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看到了数字,并且对数字做出特定反应的人。
实验证实,长时间做同一个任务会降低一个人的专注力,但只要中间短暂地穿插一点儿其他任务,就可以让专注力重新回到高位。所以,平时在学习或工作的时候,不要持续做同一件事太长时间,每隔20~30分钟就短暂地休息一下,刻意让自己“换换脑子”。
02
运动和冥想可以提高专注力
在所有有关运动改善大脑功能的研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运动对大脑额叶功能的提升,大脑额叶的功能就包括大脑的专注力和执行功能。无论是大脑快速发育的儿童、大脑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还是大脑认知功能开始衰退的中老年人,适量的运动都可以明显增强他们大脑的额叶功能。
此外,长期练习冥想的人前额叶皮质也会变大,这一区域负责最高级的认知加工功能,也负责专注力。关于冥想练习,首先需要选择一个你想关注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你的呼吸、节拍器的声音、焚香的气味或者一幅赏心悦目的画。然后找个舒服的坐姿,放松你的身体。接着把注意力放在你选择的目标上,感受这个目标的声音、气味或者视觉形象。
如果你内心的声音开始分析你的注意目标,或者头脑里开始重播一天里发生的大小事件以及任何其他想法,请温和地把你的注意力拉回到你关注的目标上,然后继续感受它。冥想要做的不是“思考”你关注的目标,而是单纯地去感受,沉浸于当下。我们的认知催眠调理过程中,工作原理是类似的,借助催眠师的外力,来帮助你达到并持续于感受当下的状态。
03
注意休息和保证睡眠
时间紧任务重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压缩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完成任务,但你一定有过在熬夜后第二天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经历。其实在工作中定时、短暂地休息,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以更高的效率完成工作。
从前文提到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短暂的休息可以让人在一件事上保持更长时间的专注力。因此,当你在加班或者复习的时候,每40~50分钟就站起来放松10分钟,可以让你的大脑在后续的工作或学习中保持高速运转的状态。
注意力的使用反过来对睡眠也有影响,研究发现白天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长,晚上对睡眠的需求就越多,这点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白天大量用脑学习,到了晚上就需要充足的睡眠来调节大脑的突触变化。
04
管理你的碎片化信息摄入
现代人注意力缺失之殇,不止源于每天生活的信息量大,更源于这些信息的“碎片化”。你会发现当你抛开手机,专注于读一本书、思考研究一个问题、写一篇文章或报告时,专注力能保持的时间会比较长。而一旦当你被一些“消息”或“推送”打断,你会游走在手机各种信息中5分钟、半小时甚至更久。
微信、微课、短视频……这些貌似浓缩精华的“小身材”信息,实质上却因为形态各异,五彩缤纷,新鲜奇特,会不知不觉迎合了大脑注意力机制喜欢“新鲜刺激”的潜在需求。而我们的大脑并不能迅速把这些纷繁的碎片信息按相关性分类存储好,于是像游戏“俄罗斯方块”一样,还没顾上及时“整理”、“清零”的信息,很快就把我们的注意力“内存”占满了,大脑开始神游……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他的《专注:FOCUS》一书中谈到:在纷纷扰扰层出不穷的今天,要应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甚至做到游刃有余,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专注。
我们每天看似很努力地想抓住更多东西,但体验感却越来越缺失,甚至是陷入低效和焦虑之中,除了上面说的几种方法,提高专注力,不如先学会适当远离手机。悦安然祝愿朋友们:学会放松、夜夜好眠;专注当下、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