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到了十三四岁,就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以前听话的孩子,开始喜欢和自己对着干,学习没精神玩游戏却精神百倍、油盐不进说两句就发脾气,甚至有的孩子在这段时间,变得爱在学校打架惹事、偷着抽烟喝酒……让家长头疼不已。
良好的倾听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学点心理学等等,这些都是不错的办法。而一直以来专注睡眠管理的我们发现,让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多一点平和少一些叛逆,睡眠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而这个因素常常因为学业的压力被忽略。
01
睡不好的孩子,更“莽撞”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是男孩,攻击性往往特别强,他们可以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情绪也会变得特别暴躁,一不小心就会引发争吵。据统计,全世界15至19岁的人的死亡率比10至14岁的人高出约35%,主要的死亡原因,尤其是青年和男性的死亡原因与风险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包括交通事故损伤、打架斗殴、自残等。
一项对5万多名学生进行的研究发现,夜间睡眠7个小时或更少的青少年,从事有风险的行为的可能性更大,与此同时,与睡眠9小时的学生相比,每晚睡10小时或以上的青少年也容易受伤和做出冒险行为。这里所说的冒险行为是指个体在面对趋避冲突时,会为了趋向于更有利于满足个体需要而采取的带有危险性的行为,比如不系安全带驾驶、酒驾、吸烟、赌博等。
睡眠缺失既影响大脑前额叶功能的完整性,也影响杏仁核、纹状体等脑区的激活,从而降低了个体对危险的知觉和对损失的敏感,睡眠不足的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更低,也更容易冲动。
神经科学家们将十几岁的大脑比作一辆带有加速器和刹车失灵的汽车,青少年时期个体身心快速发展却又不平衡,情绪敏感、不稳定、自控力差,同时该时期大脑正处于神经精细结构组织的重要发展阶段,发育不成熟的大脑神经结构和功能可能导致青少年失调的行为模式。而睡眠缺失会影响个体对风险的感知,使其对收益更敏感、对损失更不敏感,进而增加了风险行为发生的概率及频率。
02
挑灯夜读不是长久之计
相比成人来说,青少年对睡眠都有更大的需求,深度睡眠和快速动眼期这两个睡眠阶段对人的身体机能及神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现实情况是,孩子进入中学阶段,课业压力大,放学回家总有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辅导班,免不了要挑灯夜读。
此前一项涵盖了近7万人的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儿童普遍睡眠不足,其中13到17周岁的青少年儿童睡眠不足8小时的占比达到81.2%。而在影响青少年睡眠的因素中,课业压力占比最高达67.3%。
挑灯夜读不仅会增加青少年冒险行为的概率,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Lauren Asarnow等人于2014年发表在《青春期健康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晚于11点半上床睡觉的青少年其GPA(平均绩点)更低。
睡眠不仅可以解除大脑疲劳,还能制造大脑需要的含氧化合物,为觉醒后的思维和记忆做好充分的准备。适度睡眠为记忆和创造提供了物质准备,尤其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对促进记忆巩固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对孩子来说,要想保持平和的心态,学得好记得牢,睡好觉尤为重要。
03
居家学习,千万别乱了作息
受疫情影响,停课不停学让孩子们都在居家学习,长期居家的状态很容易让孩子出现睡眠不规律或难以入睡等问题。特殊时期,家长们在紧抓孩子学业的时候,也要让孩子保持睡眠规律。
保持良好作息规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适当午睡。青春期孩子的睡眠时间会生理性地推后,晚上像个夜猫子,白天容易犯困。这个时候可以帮孩子安排适当的午睡,时间最好限制在20~30分钟,这样孩子下午的学习状态就会比较好;
2、多晒太阳。上课前可以到阳台多接触一些阳光,光照可以帮助孩子调节生物钟,即使室外光线不足,也一定要保证日间室内的光线良好;
3、坚持锻炼。保持经常性锻炼,中小学生每天至少有1小时中高强度的运动;
4、“提神”适度。避免为了提神在午后喝咖啡或可乐等容易使人兴奋的饮料,睡前三小时内不要做剧烈体育运动;
5、晚餐规律。晚饭吃得定时定量,也是非常有助于保持良好生物钟的有效方法。而且,饥饿感是最好的“叫早”服务,与其三番五次“花式”叫孩子起床,不如让美味的早餐吸引孩子自觉开启精神饱满的一天。
说到青春期,在很多家长眼里简直就等于麻烦期,但很多时候,这些所谓“问题少年”可能只是因为睡不好,使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学习成绩下降,脾气暴躁,甚至出现飙车、抽烟、打架等不良习惯。睡眠是孩子情绪、心理健康的风向标,更是青少年冲动、冒险甚至极端行为的预警器。平稳度过青春期,家长们在孩子睡眠这件事上千万别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