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几年的睡眠管理工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经典的规律:世上有一件事,越努力越做不好,那就是睡觉。一起来看《原发性失眠症的心理病理研究进展》,看心理学家详解“努力”与“睡眠”之间是怎样的“不共戴天”。
文章首先介绍,“失眠症是一种常见心理障碍,有调查发现有9%~15%的人受某种慢性失眠的困扰,1%~2%达到PI(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标准,占各类就诊失眠患者的20%。”这里说的原发性失眠症,“是一种排除药物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原因,在入睡或维持睡眠上存在困难。”
原发性失眠症的病理涉及了生理、认知和行为等因素。该研究用几个睡眠的心理生理模型来详细分析了“睡得好”与“睡不好”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01
易入睡者不会积极追求睡眠
一个叫Espie的研究者建立了一个整合的正常睡眠心理生理模型,模型认为“自体调节、昼夜节律是人类睡眠的默认状态,正常的睡眠有赖于同态调节器和生物钟的协调合作,正常的睡眠因此具有可塑性和自动性。
可塑性指面对来自现实生活的干扰仍然能保持良好睡眠的调整能力,例如可塑性使得急性失眠得以恢复。
自动性指正常睡眠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具有不随意性,也指对睡眠的习惯性、睡眠的条件反射(如对卧室环境引起的条件反射)和对睡眠连续性和质量的内隐期望和态度。”
在Espie看来,“易入睡者不积极追求睡眠,而是被动地接受它的到来。正常睡眠的可塑性和自动性由4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来维护,包括睡眠-刺激控制、生理去唤醒、认知去唤醒和白昼促进系统。易入睡者的睡眠-刺激控制系统与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关,对刺激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准确地评估生理和心理有关睡眠预备信息,进而促进去唤醒系统。只要可塑性和自动性没有受到抑制,正常的睡眠就得以保持。”
02
努力去睡,破坏了睡眠的自动属性
原发性失眠症心理生理抑制模型认为,“失眠是正常睡眠启动和维持的失败,源自正常睡眠中某个或某些子系统的问题。例如,睡眠-刺激控制系统的问题包括睡眠环境和一些非睡眠活动的条件联结、打破作息规律的行为。生理去唤醒系统的问题包括睡前激烈的运动和紧张、焦虑引起的生理唤醒等。
认知去唤醒系统的问题包括卧床时进行的问题解决、计划、回想和展望,对睡眠的忧虑和对失眠后果的担心,兴奋感和挫折感,还包括克服失眠的意向、思维压抑、情感压抑和入睡的努力等。白昼促进系统的问题包括把白天的不佳表现归因于睡眠,时间压力感等。”
该模型认为,“认知唤醒和PI有更多的关系,并认为认知去唤醒系统的问题是PI的关键,思维和情绪的去唤醒失败的结果是严重的,尤其是对睡眠的忧虑和对失眠后果的担心,会使患者对睡眠的努力、控制思维的意向增加,然而这些都是徒劳,并且,正是由于巨大的努力和强烈意向破坏了睡眠的自动性,抑制了睡眠的正常发生。
03
睡眠是系统自发功能,不能“人工操作”
注意-意图-努力模型认为,“睡眠良好者的睡眠是自动的,但是选择性注意损害了这种自动性。并且认为,一旦进入睡眠意图阶段,睡眠进程就进入到‘人工操作’的阶段,这会进一步损害睡眠的自动性。如果个体存在一种迫切的控制和解决睡眠问题的需要,对睡眠的自动性的损伤就会持续,最终导致持续的心理生理性失眠症。”
从这篇文章介绍的集中模型里可见,过度的努力反而有悖于睡眠的自然发生,这对凡事都要求尽善尽美的人而言尤其典型,越努力越幸运的道理还真不是万能的,一旦陷入这种连睡觉也变成任务的状态,失眠症也就不远了。
所以呢,每天晚上不如让自己放松下来,放下手机远离电视,捧一本哪怕有点枯燥的书,让睡意自然而然理直气壮地来吧~
参考文献:李海华,高东 .原发性失眠症的心理病理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3,42(13)
时间管理学得再好,你也只关注了2/3的人生,因为睡眠占据着我们每个人近1/3的生命,而这常常被处于喧嚣都市中的你,忽略……“睡眠科研精览”栏目,为您精选睡眠科学顶级科研成果,伴您一起,关注完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