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你相信自己不论聪明才智还是性格都可以变得更好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名为《智力和人格内隐观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和抑郁的影响》的研究,了解我们头脑中关于自身聪明才智和性格是否能改变这一观念对生活甚至未来前途会有怎样的影响。
01
看不见的想法,有看的见的差异
研究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内隐观:“内隐观指认为特质是否可变的信念,它存在于不同领域中,如智力、道德、人格等领域,能够影响个体对经验的加工方式、目标设定和努力程度。”
这说法不好理解,接下来具体以我们熟悉的智力为例:“对于智力存在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其中智力增长观认为智力是可以塑造、改变的品质;而智力固存观则认为智力固定不变。”可见,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对某种特质究竟是一以贯之还是能够改变的看法作为划分标准。
研究接着将大学生的内隐观划分为四种类型:
智力/人格固存观型
智力/人格内隐观适中型
智力增长/人格可塑观型
智力固存观/人格可塑观型
02
相信自己可以更好的人,更健康
研究选取了北京市4所部属高校和2所市属高校大一至大四学生共649名,有效被试共624名(其中男生295名,女生329名)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四种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在应对方式和抑郁上表现出了显著差异。
其中,“智力增长/人格可塑观型的大学生积极应对得分最高,消极应对和抑郁得分也显著低于其他三类,大学生更倾向于从增长观和可塑观中获益。”
这是什么原因呢?“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持有智力增长观的个体以学习知识、发展技能为目标,在遇到挫折时会表现出“精通取向”。而持有智力固存观的个体追求优异的表现,在失败时会感到无助。
03
相信可以改变,避免苛责自己
以往研究表明,持有智力增长观的初中生表现出了更高的积极情绪;持有智力增长观的高中生面对学业失败时会采取更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如增加努力和时间上的投入),而自我设限也较低。
相信特征是可以改变的大学生,能够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挫折和挑战,但是当他们过于相信努力可以导致更完美的结果时,就会对自我和他人产生更强烈的责备。因此,增长观和可塑观似乎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影响结果比较复杂。
当面对持续的压力或挫折事件时,智力增长观和人格可塑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并不一定是完全积极的。与智力固存观的大学生相比,当任务与自我价值联系紧密时,持有增长观的大学生在经历一系列的失败后,会表现出更高的自我责任归因和更低的自尊。
04
事在人为,还是有命在天?
总结一下,研究发现,“智力增长/人格可塑观型大学生的消极应对和抑郁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类大学生,而智力固存人格可塑观型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类大学生。”
并且“在失败情境下持有智力固存观的大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自我设限行为;相信人格特质能够改变的大学生表现出了更少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是在持续的压力或失败后,认为智力和人格可以改变的大学生也会更倾向于责备自己和他人。
看到这里,不知各位对怎样的内隐观更加赞同呢?也许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尽人事听天命,凡事尽力但也不苛责自他,才是最健康的心态,但愿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样的好心态,不负韶华不负初心。
参考文献:胡心怡,陈英和.《智力和人格内隐观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和抑郁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