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以牺牲睡眠成就工作的不值当,今天继续看这篇名为《睡眠与工作: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看看除了熬夜加班耽误睡觉,工作和生活里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睡眠。
研究将与工作有关的影响因素分为三类:环境因素、认知因素和行为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又可细分为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和工作–家庭冲突等。
01
环境因素:
充足的工作资源对睡眠有正向影响
“工作要求往往对睡眠有负向影响。其中,倒班制度是对睡眠影响大的因素之一,护士等职业的工作节律与人体内生物节律存在冲突。美国睡眠医学专业委员将由倒班制度引发的睡眠问题命名为倒班工作睡眠障碍(SWD),例如因为工作日程而反复失眠等。”
另外,“除了倒班制外,高时间压力和工作负荷、恶劣的物理工作要求等均会带来睡眠问题。比如在危险化学品/噪音环境中工作、长期使用电脑和久坐等,均会损害睡眠质量。”
值得庆幸的是,“充足的工作资源往往对睡眠有正向影响。工作掌控感、组织公正、来自领导和同事的支持等工作资源均与睡眠质量正相关。相对地,工作资源不足则有损睡眠质量。例如,在工作中没有得到同事的支持,反而受到同事的欺凌,则会负向影响睡眠质量。”
还有一点可能会让女同胞深有同感,“当工作和家庭生活均占据大量时间时,个体往往选择牺牲睡眠时间来应对工作和家庭的事务,以期缓解工作–家庭冲突。因此,工作–家庭冲突负向预测个体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5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对于女性来说,家庭对工作的影响对其睡眠的负向预测作用更强,而在男性中没有发现工作–家庭冲突对睡眠的影响。”
02
认知因素:不得不说的“工作反刍”
研究里所说的认知因素主要是指工作反刍,这是什么意思呢?“对于员工来说,在工作之外也有可能常常担心工作上的事务,会在脑海中模拟完成任务的相关场景,这种持续性的认知过程即为工作反刍。”
“工作反刍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伴随着消极情绪,并且反复认知的状态,称为情绪反刍;另一种是员工本身享受工作,在思考工作相关的事情时是一种积极的状态,而不伴有消极情绪,称为问题解决思维。”这两种类型分别有什么影响呢?
“未完成的工作任务能引发情绪反刍和问题解决思维,同时情绪反刍能负向影响周末的睡眠质量,而问题解决思维对睡眠质量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后续研究发现,问题解决思维能够缓解情绪反刍与睡眠质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可见,重要的是不去担忧任务有多难,而是去琢磨怎么把它完成,这听起来几乎就是要化身职场版的汤姆·克鲁斯,不存在mission impossible,只有挑战和迎难而上。在有些情况下,这种要求并不现实,但能帮你在面对强制性困难的时候心情没那么纠结,甚至说不定一边无奈着一边潜力就这么开发出来了。
03
行为因素:那些不良睡眠卫生
研究提及的行为因素主要指会影响睡眠的不良习惯,具体来说不良睡眠卫生包括:
(1)不恰当的睡眠时间安排(如,入睡时间不规律);
(2)使用干扰睡眠的产品(如,咖啡);
(3)在临近睡觉时进行激烈或唤醒度高的活动(如,使用手机);
(4)在床上进行睡觉以外的活动(如,使用电脑处理公务);
(5)使睡眠环境不舒适(如,噪音)。
尤其和日常相关的是,研究发现睡前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被试的睡眠时间越短。那情况是不是这样呢?偏爱抱着手机直到自然昏睡过去的人一定也是有的,不知道睡得好不好。
这次我们从研究里了解了让人睡眠受影响的环境因素、认知因素和行为因素,真希望每个人生活里少对上几条,少一些负面影响;又或者副交感神经强悍得哪怕条条都中也毫无影响,像个在生活里披荆斩棘的战士,躺倒在床上就呼呼大睡。毕竟作为平凡的现代人,踏实过好平凡的每一天就是挺值得欣慰的事了。元旦将至,悦安然提前祝大家节日快乐,2019年工作得心应手,夜夜好眠。
参考文献:盛小添,张西超等.《睡眠与工作:相互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0)